开云体育官网入口网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法律法规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野生海鱼正面临濒危(内附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海水鱼类名录)
日期: 2023-12-19 05:50 作者: 法律法规

       

  (Bahaba taipingensis),属硬骨鱼纲,鲈形,石首鱼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曾是珠江口重要的捕捞对象,年产量达180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水环境污染、高强度海域开发以及过度和非法捕捞等影响下,我国黄唇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到2000年珠江口的年产量只有约2.5吨。目前,黄唇鱼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我国,与黄唇鱼经历类似的野生海水鱼还有同为石首鱼科的大黄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击罟[gǔ]作业方式的广泛使用使得我国野生大黄鱼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量捕捞,八十年代后我国基本上就没有大黄鱼的鱼汛出现了,现在的野生大黄鱼种群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到了一鱼难求的境地。这也是为何每当有渔民捕到野生大黄鱼时,就能荣登当地新闻媒体。

  翻阅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名录,15种保护鱼类中海水鱼仅有4种——黄唇鱼、中华鲟、花鳗鲡和克氏海马(这些鱼都可在河口附件的咸淡水中生活,有些甚至会洄游至淡水中产卵),这份名录的推出也使其中的多种鱼类资源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保护。然而事实上,除了这些种以外,我国海洋鱼类中一些重要的传统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马面鲀等的野生资源,也已因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而急剧下降,其中野生大黄鱼甚至正面临着成为濒危物种的威胁,而这些却不为很多消费者所知。

  中国人物以稀为贵的观念,加上一些渔业从业者对相关渔业资源有限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很多缺乏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网民会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上发布其捕捞、售卖或食用保护动物的视频,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引起民众的跟风和效仿,在无形中对这些本就已经很少的野生动物形成二次伤害。

  像黄唇鱼这样已经明确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海水鱼类,通常情况下,渔民在捕获之后,很少会主动上报,多数都会通过私下交易卖掉。即便如此,仍然会有许多网络站点平台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宣传。而诸如野生大黄鱼这样尚未进入保护名录的种类,在被捕到之后,在网络站点平台上的传播量和传播速度就更大了,这些都对野生珍稀海水鱼类的生存以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实际上,当前世界上面临的诸多类似这样对珍稀生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的行为,其背后的一大原因是公众对相关生物的生存现状和生物学特性不了解、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上商家的大肆吹捧所造成的。事实上,研究表明,尽管野生黄唇鱼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酸,但其营养价值和许多普通海水鱼类不相上下,并不像商家吹捧的那么神奇。因此,在面对这样的宣传时,我们还需理性对待,不要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

  我们常说,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是对许多普通消费者来说,到底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何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给出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ECO多样性三部分。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材、工业原料和休闲娱乐等资源,在维持ECO的平衡、稳定气候和降解污染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ECO中,海洋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储存库之一,它拥有已知物种约25万种,并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种尚未被人类发现和识别。

  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生物多样性的制衡,如果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遭到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然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的甚至面临重新洗牌。因生物多样性破坏而导致ECO崩溃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礁ECO退化事件。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系统,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海洋中近三分之一的鱼类都生活在其中。近年来,气候变暖、海水酸化、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海岸工程破坏、珊瑚疾病和棘冠海星爆发等事件的频繁发生,已造成全球各地的珊瑚礁大面积发生白发。白化事件若发生,很多栖息在此的海洋生物就失去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可以躲避的栖息地,也会渐渐随之迁移或死亡。

  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及其重要的作用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漫步海鲜市场,琳琅满目的海产品比比皆是,各种各样的鱼虾蟹贝等海产品慢慢的变成了许多消费者再日常不过的食物选择。

  各种水产品中,鱼类和鱼产品是营养物及微量元素的宝贵来源,其含有应对全球部分最广泛营养缺陷问题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在保障全球营养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海水鱼因营养相对较均衡,且不像一些淡水鱼那样有土腥味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海洋污染、围海造田、海岸带工程破坏等人类活动慢慢的变多地影响到海洋ECO中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对世界海洋野生鱼类种群减少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

  捕捞鱼对海洋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当人类的捕捞速度超过库存可以补充的速度时,就形成了过度捕捞(overfishing)。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过度捕捞鱼类的数量在半个世纪内增加了两倍,2015年世界海洋渔业中有33.1%的种群都被过度捕捞。在2019年初Ethical Corporation的一项调查中指出,世界上90%的鱼类资源都处在被充分捕捞或过度捕捞状态,一些种群已经完全崩溃了。

  过度捕捞不仅威胁到物种多样性和人类的食物来源,也威胁着整个海洋ECO。一方面,许多具备极其重大经济价值的海洋鱼类野生种群的遗传资源一下子就下降,生物多样性水平持续降低。另一方面,过度捕捞导致海洋中剩余鱼的个体趋于小型化,改变一些鱼类的繁殖方式和成熟速度。而当大个体的鱼被捕消失后,捕捞者会沿着食物链向下移动,捕获更多的小鱼,侵蚀食物网并导致其他重要海洋生物(如海龟和珊瑚等脆弱物种)丧失。

  海洋鱼类中,个体较大的、具有较高价值的鱼类以及一些具有洄游习性的鱼极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国际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枪鱼,金枪鱼因生鱼片市场的巨大需求而成为商业捕捞的重点对象,过去的几年中,捕鱼者利用鱼类聚集装置(FADs)大量捕捉野生金枪鱼。2015年,七大主要金枪鱼物种中43%的种群都受到了生物不可持续水平上的捕捞。然而当前,世界各地对海鲜的高需求仍在推动着包括金枪鱼在内的许多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

  过度捕捞的另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兼捕(bycatch),兼捕是指在渔获特定对象时捕到其他不需要或无法出售的海洋物种,这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在当前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背景下,海洋生物正在努力适应迅速变化的海洋环境,然而过度捕捞造成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破坏着多种海洋生物的恢复力,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气候变化。

  捕捞强度增加、捕捞方式与捕捞周期不合理、渔民渔业知识欠缺以及现行渔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造成过度捕捞的根本原因。尽管许多科学家表示,大多数被过度捕捞的鱼类种群能够最终靠积极的渔业管理、更好地执行捕捞法律或增加水产养殖来恢复,但诸如非法捕捞等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整个行业。据FAO估计,世界渔业基本不可能在最近的将来重建33.1%的过度捕捞种群,因为重建过程常常要物种生命周期2-3倍长的时间。

  实际上,在人们针对恢复过度捕捞渔业种群而努力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公众的参与。

  一方面,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过度捕捞的一大驱动力来自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物以稀为贵”的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已经因过度捕捞而面临灭绝风险的物种的被捕风险,这在我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野生大黄鱼。又如本文开篇提到的黄唇鱼的事例,类似的行为实际上都在间接刺激着其他渔民对这些野生鱼类的进一步捕捞,倘若没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恐怕像野生大黄鱼这样快要濒临灭绝的种群将很难有机会得到恢复。

  另一方面,随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持续增加,很多人普遍有着“海鲜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这样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导致公众对海洋所面临的困境感到无动于衷,从而使修复这些已有的破坏变得更复杂。实际上,不止一些渔业捕捞生产者对渔业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许多消费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除了上述这些观念上的因素外,对海洋野生珍稀鱼类保护的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后,我们(普通消费者)到底该如何对这些鱼类资源进行相对有效保护。

  通常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方法有限制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交易、打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恢复栖息地生态等,当这一些方法都不足以阻止野生动物走向灭绝时,我们还能够最终靠人工干预种群繁衍的方式来实现物种拯救,这在我国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已经卓有成效。然而这些立竿见影的保护手段对许多海洋鱼类来说十分困难。

  建立健全的渔业管理和治理方案框架并切实落实和实施,对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然而,尽管目前我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渔业管理法律体系,这些准则却不能总被圆满实施,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的捕鱼事件时有发生,对海洋鱼类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威胁。

  恢复海洋鱼类栖息地生态的措施在当今这种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的情况下也变得极其困难,但也不必对此完全失望,类似的工作在我国南海等地的珊瑚礁ECO修复中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不过,对栖息地生态进行修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应该掌握被保护物种的繁育或移植技术,而诸如前面提到的资源量已急剧下降的小黄鱼、带鱼、马面鲀等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目前为止尚未被完全掌握,这也使针对这些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变得困难。

  事实上,目前许多针对海洋生物的恢复工作,在真实的操作中还是以保护为主,通过去除造成这些生物资源大幅度减少的影响因素,如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海岸带不合理建设和人为破坏等,给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逐渐实现自我恢复。因为这些威胁不去除,再多的人工修复也没办法恢复。而当这些珍贵的海洋鱼类被破坏到彻底失去自我恢复能力时,即便实施保护也将难以恢复,我们只可以眼睁睁看着它们彻底消失在这个星球上。

  鱼类是海洋ECO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野生珍稀海洋鱼类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在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中慢慢的受到各方的关注。整体上,海洋鱼类因生活环境不同于陆地和淡水野生动物,对其实施种群实时监测和人工繁育技术都很难,有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等特征我们甚至都还不了解,因而对其野生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也注定比较特殊。但这也并不代表对珍稀野生海洋鱼类的保护我们普通消费者就无能为力了。

  诚如前文所言,造成珍稀野生海洋鱼类种群减少的一大因素是过度捕捞,而过度捕捞背后的巨大驱动力仍然是市场的需求。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可完全通过主动拒绝消费珍稀野生海水鱼及其衍生制品的方式来保护它们的生物多样性。

  下表简要列出了目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016年版)》以及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名录中隶属于海水鱼类的物种,供大家参考:

  除了主动拒绝、制止消费珍稀野生海水鱼及其制品的行为之外,我们还能够最终靠举报非法行为、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等途径来帮助保护珍稀野生海水鱼,而这些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的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2月25日,深圳也起草了史上最严的禁食野生动物条例草案,甲鱼、蛇、狗等都不能吃!

  如果你喜欢海洋科学,也想传播海洋科学。或者你是个海鲜达人,也想分享海鲜指南。欢迎来投稿(图文、视频均可~)

  2.提供文章中引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的原始来源,要求来源权威,不涉及版权纠纷。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野生海鱼正面临濒危(内附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海水鱼类名录)
日期: 2023-12-19 05:50

       

  (Bahaba taipingensis),属硬骨鱼纲,鲈形,石首鱼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曾是珠江口重要的捕捞对象,年产量达180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水环境污染、高强度海域开发以及过度和非法捕捞等影响下,我国黄唇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到2000年珠江口的年产量只有约2.5吨。目前,黄唇鱼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我国,与黄唇鱼经历类似的野生海水鱼还有同为石首鱼科的大黄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击罟[gǔ]作业方式的广泛使用使得我国野生大黄鱼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量捕捞,八十年代后我国基本上就没有大黄鱼的鱼汛出现了,现在的野生大黄鱼种群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到了一鱼难求的境地。这也是为何每当有渔民捕到野生大黄鱼时,就能荣登当地新闻媒体。

  翻阅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名录,15种保护鱼类中海水鱼仅有4种——黄唇鱼、中华鲟、花鳗鲡和克氏海马(这些鱼都可在河口附件的咸淡水中生活,有些甚至会洄游至淡水中产卵),这份名录的推出也使其中的多种鱼类资源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保护。然而事实上,除了这些种以外,我国海洋鱼类中一些重要的传统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马面鲀等的野生资源,也已因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而急剧下降,其中野生大黄鱼甚至正面临着成为濒危物种的威胁,而这些却不为很多消费者所知。

  中国人物以稀为贵的观念,加上一些渔业从业者对相关渔业资源有限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很多缺乏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网民会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上发布其捕捞、售卖或食用保护动物的视频,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引起民众的跟风和效仿,在无形中对这些本就已经很少的野生动物形成二次伤害。

  像黄唇鱼这样已经明确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海水鱼类,通常情况下,渔民在捕获之后,很少会主动上报,多数都会通过私下交易卖掉。即便如此,仍然会有许多网络站点平台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宣传。而诸如野生大黄鱼这样尚未进入保护名录的种类,在被捕到之后,在网络站点平台上的传播量和传播速度就更大了,这些都对野生珍稀海水鱼类的生存以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实际上,当前世界上面临的诸多类似这样对珍稀生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的行为,其背后的一大原因是公众对相关生物的生存现状和生物学特性不了解、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上商家的大肆吹捧所造成的。事实上,研究表明,尽管野生黄唇鱼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酸,但其营养价值和许多普通海水鱼类不相上下,并不像商家吹捧的那么神奇。因此,在面对这样的宣传时,我们还需理性对待,不要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

  我们常说,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是对许多普通消费者来说,到底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何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给出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ECO多样性三部分。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材、工业原料和休闲娱乐等资源,在维持ECO的平衡、稳定气候和降解污染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ECO中,海洋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储存库之一,它拥有已知物种约25万种,并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种尚未被人类发现和识别。

  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生物多样性的制衡,如果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遭到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然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的甚至面临重新洗牌。因生物多样性破坏而导致ECO崩溃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礁ECO退化事件。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系统,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海洋中近三分之一的鱼类都生活在其中。近年来,气候变暖、海水酸化、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海岸工程破坏、珊瑚疾病和棘冠海星爆发等事件的频繁发生,已造成全球各地的珊瑚礁大面积发生白发。白化事件若发生,很多栖息在此的海洋生物就失去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可以躲避的栖息地,也会渐渐随之迁移或死亡。

  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及其重要的作用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漫步海鲜市场,琳琅满目的海产品比比皆是,各种各样的鱼虾蟹贝等海产品慢慢的变成了许多消费者再日常不过的食物选择。

  各种水产品中,鱼类和鱼产品是营养物及微量元素的宝贵来源,其含有应对全球部分最广泛营养缺陷问题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在保障全球营养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海水鱼因营养相对较均衡,且不像一些淡水鱼那样有土腥味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海洋污染、围海造田、海岸带工程破坏等人类活动慢慢的变多地影响到海洋ECO中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对世界海洋野生鱼类种群减少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

  捕捞鱼对海洋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当人类的捕捞速度超过库存可以补充的速度时,就形成了过度捕捞(overfishing)。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过度捕捞鱼类的数量在半个世纪内增加了两倍,2015年世界海洋渔业中有33.1%的种群都被过度捕捞。在2019年初Ethical Corporation的一项调查中指出,世界上90%的鱼类资源都处在被充分捕捞或过度捕捞状态,一些种群已经完全崩溃了。

  过度捕捞不仅威胁到物种多样性和人类的食物来源,也威胁着整个海洋ECO。一方面,许多具备极其重大经济价值的海洋鱼类野生种群的遗传资源一下子就下降,生物多样性水平持续降低。另一方面,过度捕捞导致海洋中剩余鱼的个体趋于小型化,改变一些鱼类的繁殖方式和成熟速度。而当大个体的鱼被捕消失后,捕捞者会沿着食物链向下移动,捕获更多的小鱼,侵蚀食物网并导致其他重要海洋生物(如海龟和珊瑚等脆弱物种)丧失。

  海洋鱼类中,个体较大的、具有较高价值的鱼类以及一些具有洄游习性的鱼极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国际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枪鱼,金枪鱼因生鱼片市场的巨大需求而成为商业捕捞的重点对象,过去的几年中,捕鱼者利用鱼类聚集装置(FADs)大量捕捉野生金枪鱼。2015年,七大主要金枪鱼物种中43%的种群都受到了生物不可持续水平上的捕捞。然而当前,世界各地对海鲜的高需求仍在推动着包括金枪鱼在内的许多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

  过度捕捞的另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兼捕(bycatch),兼捕是指在渔获特定对象时捕到其他不需要或无法出售的海洋物种,这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在当前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背景下,海洋生物正在努力适应迅速变化的海洋环境,然而过度捕捞造成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破坏着多种海洋生物的恢复力,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气候变化。

  捕捞强度增加、捕捞方式与捕捞周期不合理、渔民渔业知识欠缺以及现行渔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造成过度捕捞的根本原因。尽管许多科学家表示,大多数被过度捕捞的鱼类种群能够最终靠积极的渔业管理、更好地执行捕捞法律或增加水产养殖来恢复,但诸如非法捕捞等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整个行业。据FAO估计,世界渔业基本不可能在最近的将来重建33.1%的过度捕捞种群,因为重建过程常常要物种生命周期2-3倍长的时间。

  实际上,在人们针对恢复过度捕捞渔业种群而努力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公众的参与。

  一方面,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过度捕捞的一大驱动力来自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物以稀为贵”的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已经因过度捕捞而面临灭绝风险的物种的被捕风险,这在我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野生大黄鱼。又如本文开篇提到的黄唇鱼的事例,类似的行为实际上都在间接刺激着其他渔民对这些野生鱼类的进一步捕捞,倘若没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恐怕像野生大黄鱼这样快要濒临灭绝的种群将很难有机会得到恢复。

  另一方面,随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持续增加,很多人普遍有着“海鲜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这样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导致公众对海洋所面临的困境感到无动于衷,从而使修复这些已有的破坏变得更复杂。实际上,不止一些渔业捕捞生产者对渔业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许多消费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除了上述这些观念上的因素外,对海洋野生珍稀鱼类保护的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后,我们(普通消费者)到底该如何对这些鱼类资源进行相对有效保护。

  通常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方法有限制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交易、打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恢复栖息地生态等,当这一些方法都不足以阻止野生动物走向灭绝时,我们还能够最终靠人工干预种群繁衍的方式来实现物种拯救,这在我国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已经卓有成效。然而这些立竿见影的保护手段对许多海洋鱼类来说十分困难。

  建立健全的渔业管理和治理方案框架并切实落实和实施,对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然而,尽管目前我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渔业管理法律体系,这些准则却不能总被圆满实施,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的捕鱼事件时有发生,对海洋鱼类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威胁。

  恢复海洋鱼类栖息地生态的措施在当今这种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的情况下也变得极其困难,但也不必对此完全失望,类似的工作在我国南海等地的珊瑚礁ECO修复中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不过,对栖息地生态进行修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应该掌握被保护物种的繁育或移植技术,而诸如前面提到的资源量已急剧下降的小黄鱼、带鱼、马面鲀等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目前为止尚未被完全掌握,这也使针对这些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变得困难。

  事实上,目前许多针对海洋生物的恢复工作,在真实的操作中还是以保护为主,通过去除造成这些生物资源大幅度减少的影响因素,如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海岸带不合理建设和人为破坏等,给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逐渐实现自我恢复。因为这些威胁不去除,再多的人工修复也没办法恢复。而当这些珍贵的海洋鱼类被破坏到彻底失去自我恢复能力时,即便实施保护也将难以恢复,我们只可以眼睁睁看着它们彻底消失在这个星球上。

  鱼类是海洋ECO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野生珍稀海洋鱼类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在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中慢慢的受到各方的关注。整体上,海洋鱼类因生活环境不同于陆地和淡水野生动物,对其实施种群实时监测和人工繁育技术都很难,有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史等特征我们甚至都还不了解,因而对其野生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也注定比较特殊。但这也并不代表对珍稀野生海洋鱼类的保护我们普通消费者就无能为力了。

  诚如前文所言,造成珍稀野生海洋鱼类种群减少的一大因素是过度捕捞,而过度捕捞背后的巨大驱动力仍然是市场的需求。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可完全通过主动拒绝消费珍稀野生海水鱼及其衍生制品的方式来保护它们的生物多样性。

  下表简要列出了目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016年版)》以及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名录中隶属于海水鱼类的物种,供大家参考:

  除了主动拒绝、制止消费珍稀野生海水鱼及其制品的行为之外,我们还能够最终靠举报非法行为、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等途径来帮助保护珍稀野生海水鱼,而这些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的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2月25日,深圳也起草了史上最严的禁食野生动物条例草案,甲鱼、蛇、狗等都不能吃!

  如果你喜欢海洋科学,也想传播海洋科学。或者你是个海鲜达人,也想分享海鲜指南。欢迎来投稿(图文、视频均可~)

  2.提供文章中引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的原始来源,要求来源权威,不涉及版权纠纷。

Copyright©2018-2022 开云电竞平台官方网站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Copyright©2018-2022 开云电竞平台官方网站入口 XML

All Rights Reserved